12月中旬,由湖北省作家協會編撰的《共護一江水》文集出版。2019年,湖北省作家協會啟動“長江大保護”采訪寫作活動,從17個市州精心挑選了58名作家,對全省58個長江大保護示范點進行采訪創作,發掘長江大保護推進過程中發生的精彩故事,助推長江大保護向縱深發展。該書收錄了由湖北省作協會員、湖北省百名文學人才工程入選者陳凱雯撰寫的《殷殷赤子心,守護一江水——記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葉青》一文,講述了李葉青作為一名實業家,數十年來堅守初心,帶領華新這家百年老廠持續煥發青春活力,在他的帶領下,華新積極推進環保轉型,改變企業面貌,在長江大保護中勇作為、敢擔當,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守護一江清水的動人故事。現全文轉發,以饗讀者。
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
一條載滿水面垃圾的駁船緩緩靠岸。瞬即,船上的垃圾被裝車,運送到一家華新水泥工廠內。巨窯開始吞吐呼吸,不久,那些令人厭惡的垃圾呢,它們化為了燃料或原料,各得其所。
這,聽起來很像一個童話故事的美好結局。但它是真的。
制造童話的綠巨人名字叫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公司累計無害化處置長江漂浮物近80萬立方米,可謂守衛母親河,不折不扣的超級英雄。
綠巨人的群像由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葉青和他帶領的華新人組成。
一、產業報國
采訪到李葉青先生并不容易。采訪當天,他接受完采訪,還有兩個會議,并且下午要飛柬埔寨調研華新水泥海外工廠的運行情況。之所以愿意接受采訪,因為聽說是有關長江大保護的主題。而這些年來,環保轉型一直是李葉青工作的重心。
守時、嚴謹、高效。應是李葉青的工作風格。果然,一見面,這位水泥業巨擘的掌舵人給我的印象沒有出乎意料。他和我們通過傳記了解到的,或者身邊熟識的那種意志力堅定、自律極強的人們一樣,思路清晰、邏輯縝密、心胸開闊、豐富而博學。
談到華新環保業務,李葉青如數家珍。
眾所周知,垃圾處理是全世界性質的難題。三峽工程蓄水后,大量生活垃圾、天然雜物和工業垃圾隨水浮起;再加上汛期隨雨水帶入的農作物秸稈、雜草,過往船只傾倒入江的垃圾,三峽大壩壩前常年聚積數量可觀的漂浮物。水面漂浮物不僅影響了三峽庫區水質和水面清潔,威脅到航運安全,甚至影響到電廠的安全運行。每年汛期,沿江各區縣打撈的漂浮物,只能經過就地掩埋或者焚燒處理,很容易造成二次環境污染。
2010年7月,華新水泥投入5000萬元,在旗下秭歸公司建成水泥窯協同處置三峽漂浮物項目。在汛期,每天華新秭歸公司接收處置漂浮物量在800至1000噸。整個處置過程不排放任何有毒有害氣體,實現了節能減排、循環利用,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舉三得!
我問李總:“您們現在是做水泥還是做環保?”
“我希望我們的未來,生產水泥只是副產品,企業主要的功能是能夠替社會處置各種廢棄物。”他說。
這個愿景真的很大。首先,技術上的難題就比比皆是。雖然早在2003年,他們就開始了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高危廢棄物的嘗試。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目前還沒有哪個科研機構參與和承擔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的科研項目。可想而知,在缺乏技術支持的狀況下,李葉青和他的團隊邊生產加工、邊發現問題、邊攻關處理問題,做出了怎樣卓絕的努力。在談這番話的時候,李葉青一連用了“鍥而不舍、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三組成語表示技術攻關。
例如,中國目前還未大面積嚴格實施垃圾分類,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含水量高,容易腐敗產生惡臭。盡管華新環保公司在處理過程中,臭氣排放單位已經優于國家排放標準,但是有些人依然不理解。對此,李葉青只能繼續努力完善環保處置技術,力求盡善盡美。
并且,和進行垃圾處理的同行們不一樣,同行們選擇的是有高收入能夠立即獲得回報的工業廢棄物。然而,華新首選的是處理經濟效益低的生活垃圾和污泥。由于補償機制沒有到位,至今這塊業務還是虧損的。
所以,盡管已經做了十載環保轉型,直到近年,他還在環保公司的年會上像父親一樣給員工加油鼓勁,告誡員工要著眼遠方,要相信環保業務一定能夠絕地反擊,屹立行業潮頭。
西方有句諺語: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采訪過程中,我問他最低谷的時候是什么時候?他回答,任何階段都有低谷的時候。
隨著訪談的深入,我逐漸做出自己的判斷:他是一位現實主義的外殼包裹著理想主義內核的實業家。
2008年,華新水泥在武漢發布了屬于水泥行業內首次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這份報告的發布意義非比尋常。上個世紀末之前的黃石市被人們稱為“光灰”的城市,人們印象中的水泥生產從來不曾與“環保”二字掛鉤,即使進入了現代化的生產線,也只是使其不再造成肉眼明晰可見的粉塵污染而已。
可是,從任職開始,李葉青就竭力要彌補并改造水泥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現象。他甚至希望建立一種全新的產業與社會共生的關系,讓水泥生產不僅不再成為污染的代名詞,而且是——“美好世界,從我們開始。”
為什么有著這樣強烈的自覺與自信?這個話題要從36年前,李葉青初次來到黃石市華新水泥廠大學實習時說起。
那時的華新水泥廠表面繁榮,實際存在設備老化、規模小、人員多、成本高、效率低等等問題。這位生于六十年代,在號稱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八十年代成長的企業家,胸腔里始終跳動著一顆理想主義的心。原本在高校任教的他,準確觸摸到了華新浮華脈象底下的沉疴,在華新水泥廠原廠長傅本一的鼓動下,懷抱著這樣一個信念:“我要用我的專業知識挽救這個曾經輝煌,但步入暮年的企業!”1987年底,他毅然辭去教職,一頭扎進了工廠。
二、不忘初心
是的,他的確是這么做的。
桌上厚厚的一摞資料顯示,在他入主后的華新,連續獲得多項成就。
談到企業發展,過來人都回避不了中國實現經濟改革與騰飛,最為跌宕起伏的九十年代。那個時代是中國企業進行大洗牌的時代,既有看到機遇閃光的亢奮,又有必將與延續了很久的認知決裂,甚至顛覆的巨大沖突。
就是在那個時期,繼現場指揮建成干法生產線4號窯不久,時任公司副總經理的李葉青力排眾議,以專業且詳實的科學論證,提交再接再厲建設5號窯的方案經職工代表大會通過。兩座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干法水泥生產線的建成,使得當時瀕臨衰落的華新水泥單廠生產能力重新躍居國內第一。最重要的,建設過程鍛煉了華新人自主研發和技術應用能力,實現了技術自信。隨后,他借引進外資企業入股等時機,建立了科學合理的現代管理機制。
他對產業發展的預見驚人。搶在中國水泥市場重新整合之前,華新已經建立以長江流域為橫軸,以京廣線區為縱軸;以中部地區為發展重點,兼顧長三角和西部地區,涵蓋中國發達、中等發達和欠發達地區建廠擴張的“十字型”市場布局。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布局海外市場,在塔吉克斯坦、柬埔寨、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等多個“一帶一路”國家興建工廠。組建國內水泥行業首個電子商務平臺,實現電商+物流網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使得這個曾經背負著傳統國企痼疾的百年老廠,真正展現出青春的姿態,大跨步邁進新時代。
但是一個具有前瞻意識的科技與管理理念的先鋒者,必然能夠預判到企業更長久的未來。企業要活下去,人民的生活也絕不能繼續以犧牲青山綠水為代價。否則,美好生活與科技文明就是一組無法自圓其說的悖論。華新未來的發展之路到底該怎樣走?繼續存活5年、10年,還是20年?他的目光投向了遠方。
早在2001年,李葉青帶領研發團隊,展開了“水泥低環境負荷化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項目”試驗研究的同時,他就想到了那條必經之路。
這是一條企業要發展,民生要宜居,如何實現和諧共處的必經之路。也是一條李葉青個人,從單純的企業家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實業家之路。
技術方面,李葉青是自信的。華新公司是國內行業唯一擁有獨立完成設計、制造和安裝國內最大萬噸水泥干法生產線整套主機設備能力的企業,享有30多項技術專利;并且在一些機械制造技術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那么攻克下一個難關,帶領華新巨輪順應時代需求,尋找出路,實現華新下一個百年大計,他也是自信的。
2009年和2016年,華新“水泥低環境負荷化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項目”和“水泥窯高效生態化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成套技術與應用”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仔細留意兩項成果的研發時間,便能發現這15年間,李葉青已經將完善水泥生產工藝和轉型水泥環保業務布局完畢。
他說:“我們這行業早期給社會做了破壞,但是現在,我們做水泥的同時做環保業務,給水泥行業做一個技術循環示范。我們團隊年會的時候,我說目前不掙錢無所謂,我們做的是良心的事,是子孫后代的事,我沒有破壞生態,我盡量地保護生態。我們內部也有聲音,我說要長時間的看吧,堅持不懈地往下做!”
很長時間,我們厭惡了聽一些職場空話套話,可是李葉青的話,每句落到了實處。
來到華新的30多年來,他從未忘記過初心,他拒絕茍延華新的生命,而是以強烈的環保意識和戰略目光,帶領著百年華新逐漸掙脫“光灰”制造者的魔咒,并且成為保護環境的“保姆”。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華新實施企業環保轉型戰略至今,環保業務已經初具規模。截止2019年6月底,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北、湖南、重慶、廣東、河南、云南、四川等省市運行和在建的環保工廠31家,運用水泥窯協同處理固體垃圾技術,實現年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工業危廢、漂浮物、污染土等各類廢棄物近900萬噸。
……
這一系列數據,很容易使我的采訪變成一份純粹的企業業績報告。但是對于一名務實的企業家來說,只有數據能夠說明一切。
采訪結束離開華新大廈時,雨停了。一樓大廳里飄蕩著咖啡的香氣,被大雨清洗過后的工業園區道路顯得格外寬闊,格外怡人。
他是一名嚴苛的管理者,也是一個有趣的人。談起技術,他津津樂道。自詡是名“技術控”,以自己是理工男為榮,以熟稔技術為榮。為什么?因為產業可以報國。他說:“我手下員工很怕我,因為搞技術的人,弄不懂老板,你說會怎樣?壓力山大!”
“技術控”、“壓力山大”,這兩個網絡用語把我逗樂了。
我接著問他,如果退休以后,您打算做什么?
他說,太多事情可做了。寫書、到大學里繼續做硅酸鹽技術研究。
哦,還是水泥。
也許,我問他退休后打算做什么這句話不合時宜,因為從內心到外在,他都是一個激情十足的老小伙子。依然與那個剛剛來到華新公司時風華正茂的青年一樣,懷揣著“我要挽救這個企業”夢想。只是現在,他的夢想替換成了“我要改變這個企業”。
他堅信華新這套環保技術不僅能為企業帶來可觀利潤,還會給全社會帶來福音。華新水泥的名字,將全方位地和民生緊密相關,沿著長江流域,沿著一帶一路……一路歡歌地傳頌下去。
這就是李葉青,一位“60后”實業家的擔當。